计量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度量衡”,度量衡是我国历朝历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而成语典故是我国古代千百年相承沿用下来的,在很多成语典故中形象地诠释度量衡,本文列举10个成语典故,说说成语典故是怎么诠释度量衡的。
出处和示例: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老舍《骆驼祥子》,“关于战争的,正是因为根本没有正确消息,谣言反倒能立竿见影。
成语解释:立竿见影原指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事物见效快,立刻见到功效。
链接度量衡:“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客观上正好揭示了我国古代对天文回归年和时间测量的重要原理--立表测影法。立表测影法主要通过对具有极值意义的日影长度的测定进而推算和判定回归年的长度。古人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一般选择日南至(冬至点)进行测定,测出两次正午冬至发生时刻,求出它们的时间间隔,再用这两次冬至之间的年数去除,就可以推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的圭表测定回归年,由他测算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48日,比现在的观测值仅偏差0.0006天。
出处和示例:《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若三五年失开,则公私壅滞,以尺寸水欲行数百斛舟,人牛力尽,跬步千里,虽监司使命,有数日不能出郭者。其余艰阻,固不待言。”
成语解释:跬步千里原指虽然半步半步地前行,但只要不停顿也能远行至千里。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终将获得最后的成功。
链接度量衡:《成语中的“跬”“步”“里”等其实均是我国长度计量的单位。“里”起初是居住单位、面积单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长度单位。“步”“跬”“里”“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1步=2跬。唐以前以“六尺为步”,以“三百步为里”,1里为180丈;唐及唐以后以“五尺为步”,以“以三百六十步为里”,1里同为180丈。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同样是180丈为1里,但其实际的长度并不一致。
出处和示例:《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二回,“那时同了你高飞远走,他怎生奈何我?这叫做唱筹量沙的计。”
成语解释:唱筹量沙原指将沙当做米来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比喻以假充真或把无用之物当作有用之物;也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用以稳定军心。该词亦作“唱沙作米”。
链接度量衡:“筹”是我国古代计数和计算的用具,即“唱筹”。《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载,“筹所以纪数”。据《辞海》记载,算筹大约开始于春秋时期,直到明代才别珠算所代替。我国古代用竹制(也有木制、骨制等)的算筹计数并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等计算的行为称“筹算”。比如在《诗经.周颂.丰年》中提到粮食丰收,数量已达万亿及秭(周代的十万位亿,十亿为秭),对于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果当时没有计算用具的话,是很难累计到这么大的数字的。
出处和示例: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新娶这房娘子,不上四年,夫妻两个如鱼似水,寸步不离。”老舍《全家福》第一幕,“她只带着天祥,母子俩呀寸步不离,别提多亲热啦!”
成语解释:寸步指极短的距离。寸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后泛指两人关系好,总在一起,紧密相连;也形容对人的关心、关爱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
链接度量衡:“寸“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寸步不离”成语出自南朝,南朝的尺度1尺约合24.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南朝铜尺”的长度为25厘米,推算南朝时1寸约合现今2.5厘米上下。
出处和示例:《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成语解释:原指能在一百步以外射穿指定的某一片柳树叶子。后用“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链接度量衡:步:象形文字,止,为半步,原指一前一后两个脚印,原指两脚迈开,中间的距离。后发展为计量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据专家考证,周朝的尺为17厘米,这样换算下来,所谓的“百步”,约合现在的136米,这回您知道“百步穿杨”有多难了吧。
出处和示例:《感皇恩》,“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五,“但是这个贵州,十分瘠苦,处万山之中,又是晴少雨多,吃的、用的、穿的,无一样能够称心如意。”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什么工作都不能干得称心如意,老是疙里疙瘩......”
成语解释: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链接度量衡:“秤”和“称”作为衡器名今天已无异议,均统一为“秤”。考其源,我国古代“秤”多是指使用大型权器的等臂大天平,到三国时期,天平中间的“提系杆秤”;“称”原是衡器的通称,南北朝以后“秤”和“称”二字曾通用,大约到唐代,“秤”进而专指提系杆秤。杆秤作为称量器具不仅用于商品交易中,在清朝满族婚礼大典时也要用到杆秤。新人举行过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对拜仪式后,新郎守着众宾客用秤杆慢慢揭开蒙在新娘头上的盖头,一睹新娘风采,表示对这桩婚姻“称心如意”的祝福。同是用秤杆揭盖头,有的用普通杆秤的秤杆,也有使用戥秤秤杆的。戥秤俗称“等子”,这就被人们谐音为“等待生儿子”之意,又因戥秤秤杆相对普通杆秤的秤杆要短些,其秤星就显得相对密集,这又被人们寓意“多子多福”之意。所以用戥秤秤杆揭盖头在普通杆秤秤杆揭盖头带有“称心如意”祝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早生贵子”和“多子多福”之意。
出处和示例: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尽在尺咫。”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那马明明近在尺咫,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成语解释:咫尺指很近的距离。近在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链接度量衡:“咫”“尺”在这个成语中都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在长度计量器具出现之前经历了以人“布手”为长度计量的操作方法,即以拇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长度为一尺。不过前文的布手知尺“限于男子进行的“布手”操作;女人进行“布手”操作时“尺”的长度一般比男子“布手”形成的“尺”小。为区别男女“布手”形成的“尺”的量值,特规定女人拇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长度为“咫尺”,正如《说文解字》中记载,“中等妇人之手8尺为咫”;《辞海》注,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单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近在咫尺”成语出自宋代,宋代当时尺度1尺约合31.4厘米。
出处和示例:《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成语解释:百里指方圆百里之地。百里之才原指能治理方圆百里这片区域的人才;现在却用来比喻才能比较平庸的人。
链接度量衡:“里”作为单位最早是居住单位,源于周代的井田制,如《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西周时二十五家为一里,战国时五十家为一里,西汉时扩大到八十家为一里,唐代则一百家为一里,明以后一百一十家为一里。
出处和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矛盾《子夜》,“益中是抱的步步为营的政策,虽然计划很大,眼前却用不到三百万的借款!”
成语解释:步步为营原指古代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座营垒 ;形容防守严密,行动、做事、考虑得谨慎而周密。
链接度量衡:“步”在这个成语中是借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来形容谨慎而周密。“步”作为长度单位类似的用法还有如《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出处和示例:《左传》,“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章炳麟《致柳亚庐书》,“同川之甚,千钧系发,复得诸弟与送岑诸君,尽力持护,一成一旅,芽蘖在兹。”
成语解释:一成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链接度量衡:“成”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面积计量的单位,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在这个成语中是指古时军队计量人数的单位,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现在“旅”仍作为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人数规模一般在师以下团营以上,如坦克旅、高炮旅等。